影响力,但也要先保证弘光政权先生存下来。
即便他再不愿意,也不得不承认先生。
“臣无能,不敢让守住武昌,只能让陛下颠沛流离了。只是这个想法,仅仅是臣的想法,至于何大人,还没有与之商议过。”马士英说道。
马士英,何腾蛟,左良玉,是武昌小朝廷的三巨头。
很多事情就是三个人一言可决,而反过来说,这样的大事,也必须三个人点头。
弘光说道:“快,快去请何先生。”
离开武昌,是弘光一直以来的想法。在武昌这个地方,他从来是缺少安全感。
一直以来,弘光都想撤到南边。
不过马士英没有同意。这才实行不了,而今马士英松口,弘光还不立即敲定。
过了一会儿,何腾蛟也过来了。
马士英与何腾蛟商议一会儿,就有了共识。
那就是撤离武昌。
说实在的,弘光定都武昌,而不是南京,其实也是有好处的。
好处不是别的,没有太多人指手画脚。
不管在南京,还是北京都是有大批自命清高言官。他们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抨击朝政。
而武昌毕竟不是两京,没有这么多的政治资源。
连六部班子,都没有搭配齐,言官等人的影响力自然少得很。
马士英,何腾蛟都是务实的人,三言两语之间,就敲定了这一件事。
不是两人有共识,而是现在这个局面,武昌根本守不得了。
“只是武昌毕竟是大明的行在,陛下南巡,当留人镇守,不能轻易放弃,只是却不知道应该派何人留守?”何腾蛟说道。
武昌即便不能守了。
也不能轻易放弃,不单单是因为武昌地理上原因,还有政治上的原因,都不能容忍轻易放弃。
所以留守之人,就必要精挑细选。
首先武昌城现在情况,留守的人,很大可能要从死守到守死而已。
而且要一定能力。还要忠心耿耿,不会投降曹营。
否则这边前脚离开,他们后脚投降。
岂不是难看之极。
而今朝廷正在用人之机,真正有能力,并且忠心耿耿,有更愿意赴死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更是稀缺人才,马士英与何腾蛟夹带之中,这样的人才也没有几个。
即便是有,这样的人才,谁愿意扔在武昌这个注定失陷的城池之中。
马士英一时间也想不到这样的人,忽然一个人在马士英心中冒了出来。说道:“或许有一个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