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后二国”的功业在身,被朝野内外吹捧为“后继有人”的了。怎么忽然心事重重?
思来想去,大概在于,胜利来得太过于平庸了。
以至于,没有培养起孩子的自信心,反而让他产生杞人忧天的无谓念头。
这娃就总是想太多了,千回百转的心思连当爹的现在都没法彻底掌握。
……
天正二年(1577)六月起,平手大军开始关西作战,然后一连好久都没有停歇。
擒杀浅井,平定播磨,招抚宇喜多直家、别所长治。同时二代目降一色、波多野、赤井,得丹波、丹后。复归并一处,再攻但马,兵围竹田、此隅山二城。
两处都采取了非常简单粗暴的战术。
布下十面埋伏,断绝内外交通,大筒连日轰击,弓箭铁炮齐射,消磨守军士气和有生力量之后,再从军中选出武力过人的披甲者组成一番枪,强行突入。
用时不到三个月,先克此隅山城,讨灭恒屋、太田垣,再下竹田城,扫平八木氏。几乎可以说将但马收归旗下。
新占领的土地,日后自然还有治安战要忙,但封建领主能组织起来的游击武装是很有限的,一般情况下,不足为患。
平手义光对此感慨道:“但马虽有银山,看来并不为国人地侍所用,其器械甲胄皆欠,勇力亦非上乘,唯与城偕亡的战心,颇为悲壮。”
左右不少人都说:“看来这就是关西人的秉性了吧!打起仗来远远赶不上甲斐、越后,固执的脾气倒可能更胜。”
这又引发一个问题了——既然这帮子关西土鳖们,如此坚决仿佛吃了秤砣似的,一心与平手家作对,那么——为何不干脆往因幡、备中方向撤退一步,汇合了毛利主力,兵力不处于太大的劣势,再来作战呢?
他们总共就万把人的农兵还分守两城,数量质量都堪忧,补给物资完全不够,死守就真的是等死而已了。
讨论下来,只好说,除了固执之外,可能“不离故土”也是关西人的秉性。
这些主观臆断的推测不提,总而言之,这些国人众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独立作战守备家乡的坚持,让平手家不需要任何额外战略机动,就获得了各个击破,以众凌寡的好机会,取得两场非常“平庸”的胜利。
其平庸程度,与二代目两万七千人强取丹波、丹后两国相比可能更胜一筹。
这时候毛利家的重点放在围剿尼子复兴军上面,只派了约一万人到因幡,却是无力深入但马了。
毛利辉元亲自居中坐镇,吉川元春实际指挥作战,集结近四万人,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