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理解的仁义,并没有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样的境界,反而被世俗条理束缚,认为“仁义”就该舍生取义。
吴可久恍然初醒,对着陈云深深一拜,道:“感谢陈先生指点,吴某因此,获益匪浅。”
传闻老子入摩揭国,身作金色相,手和五明,以化其国王子,为说大乘法语。告诸国人,咸令信向。绝灭念想,破撇烦恼,剔剪无名业障,内外恬澈,则身心洒泰,志趣飘然。故广开浮屠之教,名为清静佛,令婆罗门等奉行。
本来正想模拟修炼一下屠龙术。
这一刻,吴可久才真正意义上对陈云折服,无关力量,无关背景,而是佩服对方超然心境。
至于自己当时本能地“冲动”迎敌,则更像是“从心所欲”。
像性命双修这种言论,在道门兴许很常见,基本上修道之人都会被告诫,但是外道修行,很少会有人提到“性”。
陈云问道:“原来的路线,我记得能一路畅通到日月涌泉,若是更换路线,我等走哪边?”
陈云虽然凑齐了中配版炼精化气汤所需的天地灵根,但是他既然和大家一同进入日月潭洞天,肯定不可能自己任务完成了就抛弃下众人。
毕竟有些绝技不能当着别人的面练习,否则有可能会被人偷师了去。
简单点说,老子认为真正的仁义“不如守中”。
正因为冰火道天地灵根和天材地宝更多,所以探索的修士会更多,镇守的灵兽也更凶猛。
吴可久认真无比听着,这种道门中人讲解“道义”的机会,他们外道有机会听到的概率非常渺小,他自然要认真无比听陈云说的每个字。
老子认为仁义孝慈原本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不需要提倡它就已经自然地存在于那里,像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子女对父母的孝心,都是发乎自然,根本无须画蛇添足,再去树立“慈“、“孝“等美名有意识地加以提倡,如果对此奖励倡导,就会在利益和声名的驱动下造成伪道德的出现,导致真道德的丧失,这是典型的好心促成了坏事,得不偿失。
末了,陈云总结道:“若是你内心真那么想,认为舍生取义是仁义,那么,这就是伱的仁义之道,可若是你内心并不想死,却依旧要被所谓的仁义思想束缚,宁愿豁出性命,亦要解救众人,则更像是表面上的‘假仁假义’,修道,乃修心修己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希望你有朝一日能明悟。”
陈云摆摆手道:“无妨,吾等生死相交之情谊,值得提醒一两句。”
陈云作为道门修行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