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岁,国字脸,络腮胡,身材高大,仪表堂堂,虽然是武人出身,但却毫无粗粝之气,相反,其举止文质彬彬,一副士人模样。
最让杨振感到意外和高兴的是,这个江华岛鼎足山城的守御千总官安应昌,竟然也能说一口流利的胶辽官话。
“大明征东将军左都督在上,末将鼎足山城守御千总官安应昌,实不知当面乃是大明上国征东将军左都督前来鼎足山城,以至于生出这般误会。”
在传灯寺里紧闭大门坚守了一大半个时辰的安应昌,早知道大势已去。
因此一听说杨振报出大明征东将军左都督的身份前来劝降,惊讶失色之余,立刻便叫人从传灯寺内打开大门,然后带头解下盔甲,放下鸟枪,来到传灯寺的山门外,五体投地地跪在地上,向杨振请降了。
“末将若早知是大明征东将军左都督亲自率军至此,末将必不敢,也必不会,令人发炮抗拒,惹怒天兵,酿成眼下局面。”
杨振一边看着跪在地上说着一口胶辽官话的朝人守将安应昌,一边在脑海里快速地搜索着这个名字,但却一无所获。
对于前世看了许多明末史料的杨振来说,大明朝崇祯年间的许多大小历史人物,他都有一些印象,不管印象深浅,或者正确与否,至少一提起来他都知道这些历史人物的存在。
但是对于一海之隔的李氏朝鲜,杨振还是有着不小的隔膜,对历史上明清鼎革之际的李氏朝鲜人物,他却所知不多。
而且他所知道的,有印象的,也都是李氏朝鲜文武两班大臣里面的主要人物,类似安应昌这样的江华岛御营守军千总官,他自是毫无印象。
但是,杨振却也知道,李氏朝鲜的文武两班大臣及其下僚官吏,基本上都是世官世禄的制度,贵族门阀世袭官吏的问题相当普遍。
而这个安应昌,既然能够在李氏朝鲜的所谓江都——江华岛上任职,并且率领五百御营鸟枪手和炮手驻扎在江华岛南部要地鼎足山城,怎么说也不应该只是一个普通人。
他本人或许是历史上一个无足轻重的普通人,但是他的出身,恐怕大有来头,或许他的家族里面就有自己听说过的大人物呢?
看着跪在地上五体投地毕恭毕敬的朝人千总安应昌,杨振决意先打掉他的侥幸心理,然后再细细询问,于是冷冷说道:
“误会?呵呵,没有什么误会!我大明对尔国有再造之恩,尔国君臣却背叛大明,臣事满奴,更兼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先是出兵助奴攻占皮岛,后又助奴杀我东江军民,历来忘恩负义鲜廉寡耻之辈多矣,却未有比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