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时间拖过了崇祯十四年,但是以眼下的形势看,肯定拖不过崇祯十五年了。
既然如此,那就干吧。
杨振这次把潘文茂、王守堂一起叫来议事,原本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因为除了要了解关内的形势,他还必须要了解一下金海镇自身枪炮弹药的生产与储备情况。
“诸位,关内形势演化到这个地步,朝廷财政恐怕已难以为继,圣上与京师朝堂必不能再容忍关外大军空耗粮饷却置身事外。
“接下来,朝廷要么舍弃关外调兵南下一心安内,要么北伐清虏全力一搏,然后调大军入关全力扑灭流贼。二者必居其一!
“本都督虽然曾向圣上进献安内攘外之计,倾向于攘外必先安内,但是我观当今形势,一旦我关外大军奉调关内平贼,清虏势必将会成为最受益的一方。”
杨振说到这里的时候,停顿了下来,目光从在场的这几个绝对的心腹人物脸上一一看过去,最后斩钉截铁地说道:
“这一点,绝对不能允许!”
听见杨振这么说,在场诸人尽皆点头不语。
有了杨振刚刚所说的那么多话,他们其实已经明白了,杨振并非老话里所说的那种忠臣孝子。
在杨振的心目之中,不管到什么时候,灭亡清虏都是排在第一位的。
至于风雨飘摇的京师朝廷,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或者更准确地说,风雨飘摇的老朱家的位子,是排在灭亡清虏这件事之后的。
如果是在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杨振敢于流露出这样的想法,那么在场几人当中除了方光琛之外,其他人必不会这样无动于衷,觉得理所当然。
有的甚至可能会觉得杨振大逆不道。
但是现在,一向最看重忠孝节义的老将张得贵也潜移默化默默认可了杨振的想法。
忠孝节义,也是要看对谁讲的。
对他们这些抗虏抗了快一辈子的人来说,灭亡清虏的重要性,显然要高于奉调入关剿灭流贼的重要性。
如果在二者之间只能选一个,他们显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灭亡清虏。
对他们来说,灭亡清虏是天下大义,也是杨振常常告诉他们的远高于个人其他私德的民族大义。
这才是真正的大忠孝,这才是真正的大节义。
“都督不必多解释,这一点,我老张明白,在座的各位,也都明白。咱们跟随都督多年,早已经惟都督马首是瞻,都督怎么说,咱们就怎么办,绝无二话!”
“正是,都督怎么说,咱们就怎么办,绝无二话!”
“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