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兵,青壮年可用之兵远胜从前,带出来三四万也能做到。
这一点,不仅杨振心里有数,朝廷之上的明眼人也是心里有数。
而这也正是兵部这一帮人敢于提出会和各路兵马,与清虏决战辽沉毕其功于一役的底气所在。
在他们看来,各大兵头们以备虏或者复辽为借口,索要大量钱粮,最后养起来大批兵马,实力不断壮大。
可是这些兵马朝廷却调动不了,既不能用他们来剿贼,他们又不愿意奋起灭虏复辽,这样一来,他们不仅耗费朝廷大笔粮饷,而且久而久之必成朝廷大患。
与其如此,还不如将他们投入到辽东战场上去呢。
打赢了,自然一切好说。
因为没了东虏这个大患以后,辽西的、辽东半岛的、宣大的兵马,就都没有了不能南下剿贼的借口。
也就是祖大寿麾下的、洪承畴麾下的、杨振麾下的、杨国柱麾下的所有军队,再也不能以备虏、防虏为名,光拿钱粮不办事了。
至于说一旦打输了怎么办,不管是崇祯皇帝本人,还是内阁以及兵部的这些文官们,他们的真实想法,可就复杂得多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松锦大决战当中松山城因为夏成德叛变而陷落以后,大明朝的关外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约一两万人退守宁远城。
宁远城城池高固,军械粮草众多,足以坚守下去。
但是朝廷的旨意,是毁城弃守,直接撤到山海关内。
吴三桂舍不得毁掉烧毁宁远城,所以只是弃守而走,放弃了关外之地,然后撤兵退入到山海关内。
这个事实,跟崇祯初年,甚至是天启年间很多朝廷大臣争论辽东战略时另一方的观点,达成了一致。
也就是直接弃守关外数百里之地,全军退守山海关,一来缩短自己补给线,二来拉长敌人的补给线,然后再讲战与和。
杨振不太清楚是不是崇祯皇帝本人现在已经开始认同这个观点了,还是说单纯盲目自信到了能够调集大军毕其功于一役的程度。
对此,他也不好妄加揣测或者妄加议论。
但是对于内阁那些个文臣们,甚至于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及眼前的这个沉迅来说,杨振却很肯定,这些人并不在乎关外兵马的生死存亡,甚至可能都不怎么在乎打输了以后的结果。
有的人甚至可能还在期盼着这个结果。
毕竟真要打输了以后,关外的那些骄兵悍将们,就再也没有了跟朝廷讨价还价的余地。
对内阁以及兵部的文官来说,真到那时,坏处不能说没有,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