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十人,共持五架新式耕犁,入农家临淄南部之田,进行耕种。”
“参与耕种之弟子,体格基本相同,无须担心人力因素。”
“吾侪从卯时开始,除中午吃歇息之外,耕种直至酉时,收获甚多。”
“其中,唐都以二牛一犁之法耕地,耗时一天,共得八亩。”
“遂以人力,配新式耕犁耕种,共得十七亩。”
“经吾二人观察,新式耕犁小巧轻便,回转轻便,人力可推,若与牛配合,耕种效率可再提升五成。而旧物沉重,起土费力,人力难动,虽二牛一犁,不需人力,但畜力付出良多,弊端甚广。”
……
卓文杰没有再念下去,声音至此戛然而止。
他猛地抬起头,死死地盯着司匡身边的农具,两眼直冒金光,喉咙上下一动,唾沫入腹。
其他的商贾也都纷纷站了起来,屏住呼吸,面色凝重,目光全都集中在曲辕犁上。
师况右手按着案几,头转,冷声,“文杰,着了文书可否有农家印章?”
经这么一提醒,卓文杰急忙翻看帛书的左下角。
只见两个红色的印痕留在那里
——“壶遂”,“唐都”。
他猛地抬头,小鸡啄米似的狂点,“有!”
“嘶!”
场中之人,皆倒吸一口凉气。
这么说,这个模样并不起眼的木头器具,被农家认证了。
在大汉,要想知道一个农具好不好用,无非就两种渠道。
官方渠道就是大农令署的文书。
民间渠道则是农家的回执。
如今司匡身边这个模样并不起眼的曲辕犁竟然得到了民间权威的验证,这让在场众人如何能不惊讶?
卓文杰迈着步子,四处瞅瞅。
在全体商贾点头支持的目光中,他走了过去,蹲下来,用手抚摸曲辕犁。
作为天府之国走出来的男人,卓文杰很清楚能够提升耕种效率的农具,对蜀郡的意义。
他感受着手心传来的粗糙触感以及木头的柔软,抬头,沉声,“敢问匡人,此物售价几何?”
司匡嘴角一扬,粲然一笑,“一百五十钱!”
卓文杰、任宣冲、师况三个还未出声,张柯驼脸色瞬变,先骂了出来,
“小子,汝这是把吾等当做傻子吗?一百五十钱,就这么几根破木头?吾侪还不如自己找工匠制作呢!”
“恐怕要让诸位失望了,天下工匠,敢制作者,寥寥无几。”
张柯驼挑眉,一愣,下意识问道,“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