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目录学!
趁编写《别录》之机,这位作者没有闲着,顺手领着人修订、校正另外两部书:《楚辞》、《战国策》,又给他儿子留下充足的资料,协助《山海经》成书。
此人正是刘安之后,西汉最后一位文坛顶峰,人形百度百科
--刘向!
司匡微微一顿,不卑不亢,起身,先声夺人,抢夺先机:
“听闻大王于建元二年,献书之际,得陛下作文之诏令,为屈原文章作书。大王早上受诏,日食时就献上《离骚传》。愚以为,今日之战,以屈原为始如此?”
“屈原乃我楚地之人,以之为始,倒也说得过去!”刘安拍拍手。
“大王片刻成书,对屈原之《离骚》应甚是了解。敢问,其他作品,了解多少?”
“比汝吃的饭还要多!”刘安觉得腰酸,重新坐下,锤了锤,仰着头道:“屈子之文,吾尽通读之,令吾感触颇深者,莫过于那一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啦!”
司匡亦重新坐下,双手交叉,笑道:
“若吾没记错,这句话出自屈原所做《渔父》吧?”
“是极!本王在淮南,闲来无事,便至江畔垂钓,因而《渔父》带来之感触,颇为深刻。”
“这么说,大王对儒、道争锋也有一定的见解了?”
司匡嘴角上扬,话锋忽然一转,发动第一波攻势!
“儒、道争锋”四个字,让在场者纷纷愕然,皆抬起头,目光落在了两个人身上。
在建元六年、元光元年这一年间分别率领儒道进行争锋的两大领袖--董仲舒、韩安国。
虽被诸多目光注视,韩安国仅仅与董仲舒对视一眼,轻微一笑,又继续喝酒。
不过他的耳朵却竖起来,继续倾听两位大成者的争论。
一上来就是大汉最尖锐的问题:儒、道。
甚是有趣。
“虓虎不赖嘛。”
刘安脸上浮现一抹笑意,拍拍手,
“竟然能悟到这一层,本王意外得很。《渔父》最后,屈原表达了两种情况。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之思想!这也是屈子投江之前,一直在犹豫的事情!”
他停顿,目光投向司匡,等待接话。
司匡哈哈笑着,喝口酒,润润嗓子,接过话茬,呼应道:
“学儒家入世,然楚王听信谗言,不用,抱负难以舒展,唯有一死了之;学道家出世,远离官场,任其自然,无为治之,则可随波逐流。此乃三闾大夫内心之间的对抗,亦是我大汉五年前面临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