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在火炉上放了一个双耳铁锅,里面装着清水。
那些使女开始或烹茶,或涤器。
这时候,一个着红裙绿裳的厨娘走了进来,举动间容止循雅,大大方方冲着几个人叉了手。
临安厨娘,还真是一种具有较高伎艺的职业。
这时只见她团袄围裙,“银索攀膊”。
所谓“攀膊”,乃是大宋人民为便于操作而发明的通用工具。
他们的衣袖都是过于宽大,手工时不方便的,都用绳索缚定挂于颈项间,以把袖子高高捋起。
怪事,他们不想着解决根本问题,把袖子变窄一些就行了呗,偏不。
只有身份高级的手工者才用银索“攀膊”,足见这个厨娘的气度的不凡。
待她掉臂而入,身子半蹲,姿势优美地从桶里提了一条鱼出来。
也没有见她用了什么力气,只见那条鱼在她的玉手里摇头摆尾,却不见能挣脱了。
她故意停顿了一下后,让那鲂鱼充分表现它的新鲜程度。
然后把那鱼轻轻一掼,啪的一声响,那鱼就在大圆木菜墩上不动了,只是嘴
巴一张一合的,表示还活着。
这是真功夫!
王德发笑了,她刚才停顿的时间久了,鱼早都缺氧了,然后再一摔,是一条鱼都受不了,只不过时间掌握得好一些罢了,练习的多了,就可以了。
接着她操起刀来,顺切抹批,惯熟条理,刀子上下翻飞,银光闪烁,真有庄子比喻的运斤成风之势。
在中国古代,生鱼片是一种很流行的食物,叫做鱼脍或鱼鲙。
最早的生鱼片是鲤鱼,而名气最大的生鱼片是鲈鱼、鲂鱼。
杜甫吃过鲂鱼做的生鱼片后,曾赞美“鲂鱼肥美知第一”,北宋诗人刘攽也称道“鲂鱼如玉鲙第一”。
鱼脍和刺身是不同的。
鱼脍极其讲究刀法,讲究切得愈薄愈好,有时进一步切成细丝,称做“脍缕”;而剌身,除了河豚剌身等几种切得其薄如纸,可以透视盘面的花纹外,其余多是鱼肉条块,不是很考刀工。
所以在那面世界的餐饮中的生鱼片一般做刺身多于鱼脍,是因为难度没那么高。
材料上他们也多选海鱼,也是因为海鱼的刺比淡水鱼少,没那么难处理。总而言之,做生鱼片的鱼,对厨师来说,当然是越简单越好了。
但是鲂鱼处理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它的刺可是不少的。
但是因为它是温冷水鱼,脂肪含量更高一些,肉质的口感也就相对细腻,在这个时空上档次的酒宴都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