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帖”。
那个时候的粉壁,都是用石灰水刷白的墙壁。
在大宋时代这就是“平面”媒体,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在寺壁、驿壁、屋壁、桥墩儿上面直接“发帖”,大宋人称为题壁。
《水浒传》三十九回中,宋江独自一人倚栏畅饮,不觉沉醉,便作了一首“反诗”《西江月》。
当然这只是小说,但是绝对是有根据的。
大宋南下后,有个叫敖陶孙的写手,在临安城的三元楼题壁讽刺宰相韩侂胄,诗没写完,就被文化密探发现,这还了得,完全是“恶毒攻击”领导啊!
当时的临安知府马上命令一班衙吏来追捕,幸亏他后来警觉性高,立马化装成酒店服务员,一口气逃到福建,躲过了一劫。
如果是一个酒鬼,没钱,但才气够高,也不妨在酒店墙壁上发帖,弄不好就起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
大宋初年,苏州许洞是位名士,无酒不欢。经常从酒坊赊酒,日积月累,酒债渐多,只好在酒坊墙壁上“作酒歌数百言”,引得粉丝云集,边观赏边喝酒,酒坊获利数倍,大手一挥,酒债全免。
话说淳化三年冬,兴国寺的牡丹,反季节盛开,富丽堂皇,游人如织。
某三十余岁的老妓趁机自我推销,在墙壁发帖:“曾趁东风看几巡,冒霜开唤满城人。残脂剩粉怜犹在,欲向弥陀借小春。”
此帖当时就风靡一时,老妓成了网红,又“车马盈门”,走红了好几年。
不过在粉壁发帖,也讲究互动。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八曾说,高宗赵构漂泊几个月,终于定都杭州,改名临安。
这时的临安就像块吸铁石,引得四方士民商贾纷至沓来。
官府开张,朱红大墙,焕然一新,于是有好事者题壁一联,云:
“钤辖诸道进奏院,详定一司敕令所”,意思就是这院子乃政府衙门。
但是广大大宋网民及精明的江湖郎中、中医世家、卦师不这么看,他们窥见了此中商机,有人坐沙发,写下“王防御契圣眼科”,然后有人跟帖“陆官人遇仙风药”。
此起彼伏,帖子火了!
比如“乾湿脚气四斤丸,偏正头风一字散”,比如“三朝御裹陈忠翊,四世儒医陆大丞”,一共有几十幅对联,成为临安城里的一面免费的宣传栏。。
经常发帖子还有当官的可能……当然要有一定的真才实学,只会赞美和拍马屁当五毛不行,没有人会重用的。
大宋时代,还是讲究个重用真正的人才。
还是大宋初年,扬州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