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山东正乱,陛下何必急于北伐,置山东于不顾?”
面对裴茂的疑问,刘辩沉思了片刻:“我想给儒门一个机会。”
裴茂更不解了:“给儒门什么机会?”
刘辩轻笑一声,做了一番解释。裴茂是他倚重的边将,如果不把这里面的考虑解释清楚了,他可能会有一些想法。此外,裴茂虽然不算山东人,但他也是读书中,以儒生自居。就像皇甫嵩一样,虽然不是党人,却处处为党人考虑。在与皇权对峙这个观念上,读书人是基本一致的,区别只在于是不是改朝换代,要不要选择造反这么激烈的方式。
刘辩在嵩高山大败袁术、曹操,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刘辩孵化出了巨龙,知道的人也不少。在他们看来,如果挟胜出击,袁绍除非及时孵化出凤鸟,否则根本无法对抗。一旦山东四分五裂,以刘辩的实力完全可以各个击破,迅速平定叛乱,统一天下。
可是,刘辩可以用武力平定天下,但是他无法铲除儒门。袁绍、荀彧是儒门中人,难道杨彪、皇甫嵩等人就不是?就算刘辩这次平定了天下,儒门的抗争并不会结束,只不会重新潜伏起来,或者换一批人,积累力量,卷土重来。更重要的是没有人知道巨龙不在刘辩身边,更没几个人知道刘辩寒毒侵体,性命堪忧,他很可能支撑不到平定天下的那一天。
因此,刘辩选择了暂时与山东对峙的战略。一方面,他要先解决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也想解决与儒门的理念之争,结束相互之间千年的对抗。在他看来,他离不开儒门,儒门同样也离不开他,只是儒门现在还没有认清这一点。包括裴茂在内,他们也许会将这次山东的叛乱当成一次机会,却不会认为儒门反对皇权就是错了。正如皇甫嵩可以尽忠,却不代表他赞同皇室重用宦官和外戚的做法一样。
所以他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一个证明他们错了的机会。
刘辩寻求与儒门的合作,当然能得到裴茂的支持。
“我想让儒门里的有识之士看看,袁绍不是他们希望的圣王。”刘辨转过头,严肃的看着裴茂:“他们期望的上古之世、内圣外王,终究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裴茂半信半疑,他思索片刻:“那陛下以为,什么才是可行的?”
刘辩笑了笑,心道裴茂在心里果然还是赞同儒门的主张的。他心里倒是有些想法,不过,现在说为时过早,和裴茂说民主好象有点不合时宜,而且以他的身份,如果真谈民主,估计他立刻就会被推翻。
“朕现在还不清楚,所以要等一等,看一看。为了长治久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