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划分和牧草种植区域。
由逐草而居的游牧到固定牧区的放牧,是朱慈烺控制蒙古地区的关键一环,也是对以后控制游牧民族的一种尝试。
如果游牧民族失去了游牧这个属性,那么这个侵扰农耕民族的策源地是不是就消失了呢?
游牧民族的优势就是飘忽不定,农耕民族因为后勤补给的限制和寻找敌人主力的困难导致很难在自己预设的战场上跟敌人决战。
而游牧民族确可以趁着农耕民族疲惫或者行军途中寻找合适的时间地点随时发动进攻。
而牧区划定之后,草原百姓结束了游牧,开始建造稳定的牧区建造稳定的房屋牧舍,有上通下达的行政网络,购买物资和卖出物产都变得简单。遇到灾害由大明政府提供扶持救济。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有这些就够了。
而且从历史进程上来看,只要农耕民族进入了工业化,生产力暴涨,那么游牧民族仅有的优势被迅速拉开的实力差距填平超越。
然后游牧民族就再也没有抬起头颅,只能依附于农耕民族存在。
规划到大同再到赤峰这一线,是当初大明跟建奴争夺蒙古统治权的时候主要的蒙古部落安置区。
靠近中原关内,有繁荣的商业,有皇明牧业的技术支持和产品收购许诺,在种植牧草之后,原本的土地能养活更多的牲畜,再加上玉米和红薯等等农作物的种植。
这边的牧民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牧民,而是半牧半耕的牧民,效果很不错,这里集中了超过一半的蒙古人。
现在大明面临的问题是,蒙古人已经开始偏向长城和科尔沁地区聚集,中部和西部草原出现了巨大的真空区,不少中亚的游牧民族看到这个机会开始朝这边迁移。
其中有很多都是被准噶尔和沙俄欺压的游牧民族。
朱慈烺担心蒙古退出草原之后,草原上新的势力又取代蒙古人再来一个一统草原。
所以改土归流之后,朝廷需要尽快划分牧区,把一部分人北迁填补这些空缺。这些牧民带着长城外太舒服了就不肯走了。
一个是这边方便生产生活,离大明关内近,牛羊好卖,就是各种奶制品都能卖钱,这要是朝北迁移安全问题怎么解决?买卖东西都不方便。
这也是朱慈烺要把这些部落垦殖公司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让他们抱团取暖,给予资金支持,给予皇明商号的支持承诺,让他们安心北上。
其实归化城位于东套的边缘,也是河套的一部分,再往东就是大同府了,朱慈烺没有必要继续往北。
额哲部就在归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