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真是人和人不能比。”
朱慈烺这才点点头,这样才对啊!这总生活水平看着就不像平民百姓过日子,富贵人家也不过如此吧。
原来是碰到一个好吃的,那就正常了。
这种人说不上好坏吧,人家吃的是自己的,又不偷又不抢,你觉得省吃俭用是一种快乐,人家每天吃饱喝足大鱼大肉你怎么知道别人就不快乐呢?
只能说他跟普通大明百姓的价值观有点格格不入吧。
再次挑开老二家的门帘,夫妻两个正在教孩子读书,看到刘十三来了,老二的老婆立刻带着孩子去了里屋。
老二迎了出来:“刘哥怎么来了,快坐,红翠快给刘哥沏茶,哎吆您瞧我这眼,这后面三位贵人也里面请,红翠,快沏好茶,您们请上座。”
刘十三摆摆手:“不用忙活,我们就是随便转转,你家年货准备的怎么样了?”
老二呵呵笑着:“我们这小门小户的好准备,随便买点肉就算过年了,哪需要怎么准备,这不是都在那边放着,刘哥怎么想问这个?”
刘十三用下巴点了点:“这两位贵人相看看普通人家是怎么过年的,就是谁便转转,你家的年货放在那里了?给两位贵人瞧瞧?”
老二连忙拿过一个竹竿:“这不是在房梁上吊着么,一个是孩子贪吃,另一个也是防个老鼠啥的。
今年我打算跟老大一起过年,过完年去西山住一段时间,所以这边没有准备太多东西。
也就是几块大肉,炸的一点鸡呀鱼呀啥的,再搞点青菜,打算来客人了招待。”
果然从房梁上发下来的小竹筐里只有几样吃的。
朱慈烺打量着堂屋,跟老大家布局一样,只不过看着木材更好,家具更精致一点。
中堂上也是一副对联:
“勤俭持家久,诗书继世长。”横批吉庆有余。
果然通过对联就可以看出两家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
老大讲究知足者常乐,老二说勤俭持家,两人虽然一个穷一个富,但是富的那个确没有穷的那个吃的好。
有句古话说得好“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只要挣够了吃穿,你多出再多的东西那都是身外之物。
当然这份心态不是谁都能领悟的。
老二看着朱慈烺和崇祯两人打量着中堂介绍道:“这副字是家父所书,跟我哥的是同时所写。也是对我们兄弟的勉力。”
朱慈烺愣了一下,果然这知子莫若父,还是他们的老爹知道他们的情况,这一副字既是勉力,又是对他们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