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军官和官员收敛了,还能有一半送到前线。
本来算上最前线的,这些士卒只能有一半人有棉衣穿。
但是现在显然前线的那些士卒用不到了,那么这些士卒应该能达到八成的棉衣拥有率。如果这些人再提前准备了冬衣,那么这些堡垒守过冬天完全没有问题。
为了增加奥斯曼帝国的守城能力,大明还特意出售了一批仿制的奥斯曼式火炮。
这些火炮就是大明根据奥斯曼帝国现役火炮的样式仿制的,简直是一模一样。
之所以这样搞,也是怕万一用大明自己的火炮支援被沙俄缴获了大家尴尬,同时大明自己的火炮太先进了,不适合送人,搞不好敌人就用这些炮把炮弹砸到大明士卒的头上。
包括出售给沙俄的武器,也都是仿制的欧式甚至沙俄制式武器,军装等后勤物资也都是专门生产。
这一批支援也是再平衡计划的一部分,控制战争节奏,让整个战争按照有利于大明的方向发展。
至于沙俄那边从入秋之后大明就明显的减少了支援,理由是天气转冷运输困难,还有就是生产线调试检修,等等,反正要找理由是一大堆。
按照形式来看,奥斯曼帝国那边的士卒能守住的概率有五成。
之所以这么低,完全是因为士气,奥斯曼帝国那边也是克扣军饷,克扣粮食,士卒并没有多强的作战意志。
最强的那一批现在在一线被包围了,守在堡垒的这一批就是奥斯曼帝国的二线部队,虽然也能打仗,但士气要差的多了。
大明的军事观察员提早就建议奥斯曼帝国把人撤回来等冬天过后在进攻,沙俄的冬天比他们想象的还要难熬。
可惜奥斯曼帝国被这一年来从多瑙河到顿河这一路的高歌猛进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没有听大明的建议。
对此大明只能爱莫能助了,毕竟大明的军事观察员只是建议,并不参与他们的指挥作战。
其实要论跟沙俄作战,大明可是真正的老手,双方交手已经十年有多,虽然后期没有了大规模的作战。
不过大明对于在极寒地区作战和如何对付极寒地区的敌人的研究可是从来没有停止。
为了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大明现在恨不得自己亲自下场了,拼命的提醒奥斯曼帝国那边这些据点守住的重要意义。
可惜对方并没有大明那么悲观,他们甚至还期待着那些被包围的部队突破包围圈,然后给对方一个里应外合的打击呢!
为此他们甚至有人建议那边的部队继续北上,给对方来个反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