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边一根木头都要从沙俄那边的伏尔加河上游运来,然后经过阴干一年才能使用。
大明也没有本事在这么短时间里造出足够的船,况且开战之前两年,谁也没有准备跨海运输军队啊。
军部压根没有这样的计划,自然谈不上去准备造船厂。
在军部原本的计划里,里海的船应该是从伏尔加河顿河运河里来,从黑海里来,地中海有的是欧罗巴的造船厂,即使大明从关内运送一批绕一绕路那也比在里海边建船厂划算的多了。
紧急情况下,杨嗣昌只能选择征募民船。
杨嗣昌虽然号称也是一路军队,但是他已经看出来了,他就是个牵制作用,没有人指望他们主攻,甚至能不能过海成功对整个战局的影响都不大。
这个跟陛下承诺的指挥对奥斯曼帝国作战出入很大啊。
可他也不能为了这个去找陛下理论吧,并又不是没有给,你自己打不赢怪别人喽?
现在杨嗣昌提出辞呈,立马有几十个上百个将军愿意接手,他们可不嫌弃这只是牵制。
沙俄那边为了表示对大明进攻的支持愿意借给大明几百只船,而且大明可以从里海北面绕路翻越内外高加索山脉,最后到达奥斯曼帝国那边。
杨嗣昌一开始有点意动,不过沙俄那边确说了,在大明没有宣战之前,不能踏入沙俄的领土。
这要是开战了在绕这么远,那等到了,搞不好波斯湾那边的明军都打到高加索山脉了。
那样杨嗣昌才真的成为笑话了呢!
经过征集,杨嗣昌预计第一批他可以运送一个骑兵团两个步兵团登陆,然后先占领一个港口骑兵朝着纵深前进之后后面的军队才能陆陆续续的送到。一次一万多人,最多十天的时间全部军队就能渡海完毕。
以奥斯曼帝国的反应速度,十天的时间,对方准备防守的军队可能刚接到命令还没有来得及集结呢!
苏伊士运河那边和波斯湾那边的作战计划杨嗣昌也看过了,他只能说年轻人有冲劲,而且人家有地利,有海运的便利。
第一战都是以师为单位的运送军队,大明上一次这么大规模的渡海作战还是在对上莫卧儿的时候。
而且这黄得功和李信都恨不得第一天把所有的军队都砸进去,好像三五天就能结束战争似的。
在杨嗣昌看来苏伊士运河方向还好,只要打通了运河之后,一路坦途,后勤跟的上,进攻能有步骤的推进。
但是你波斯湾那边也这么搞,你后勤怎么保障?杨嗣昌预见对方顶多向前进攻一千里左右肯定会后继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