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官员官职,提拔寒门官员入主朝堂,打造一道更宽更大的龙门,为之后提拔更多寒门子弟入朝做准备。
梁王对官制改革的态度不明朗,不过从他得意门生石介的话来看,应该是能谈,但绝不是现在。可这句“现在还不是时机”太模棱两可了,谁也不知道梁王到底是在拖延时间,还是真的这么认为。
颜夫子等不及,或者说他身后的寒门子弟等不了。三年一次科举,今年的春闱马上就要到了,要是不能改革官制,就意味着不能扩大科举取士的名额。要是没有空缺官职就大肆扩大进士名额,将会进一步加重大华的冗官问题。
这,便是两方争斗的关键所在。
杨文和看着朝堂上吵吵闹闹个不停,冷冷地瞥了一眼田令孜。田令孜心领神会,立刻大声喊道:“肃静!!!”
百官听到喊声,顿时一滞,纷纷把目光投向杨文和。
杨文和摆了摆手,语气淡淡地说道:“都回去吧!有什么想法,写折子送到中枢去,在这儿吵吵闹闹像什么样子!”
“是!”百官们面色各异,大声回应后,便退出了垂拱殿。
田令孜熟门熟路地让内侍抬来一张长桌,摆在垂拱殿正中央,随后关上殿门,静静地守候在一旁。他心里清楚,这在场的十几个人,才是真正能决定大华命运的关键人物。
这次已经是第三次闭门会议。
“都坐吧!”杨文和摆了摆手,率先坐了下来。
在场众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这闭门会议乃是几位顾命大臣商议之后做出的决定。
在大华中枢,官位最高的莫过于尚书令李淑和天下兵马大元帅李漟。
再往下,便是真正手握实权的左右相。
二者的区别在于:
左相分管吏、户、礼三部,参与官员的选拔、考核、任命等事务,同时也负责民政和礼仪相关政令的执行与监督工作。
右相分管兵、房、工部,侧重于军事、司法、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事务,负责监督和执行与兵刑工相关的政令。
其次就是参知政事,王参知是出了名的老好人,除了和稀泥,平日里不太管事。杨文和自从知晓先帝的心思后,就开始安排自己的弟子叶九龄和皮卞进入中枢,这一下子就架空了王参知本就不多的权力。他们一个负责起草诏令,一个负责复核诏令,彻底把控住了大华诏书的出入口,尤其是在皇帝驾崩之后,更是如此。
如此一来,说中枢是杨文和的一言堂也不为过。为了应对这种局面,颜夫子等顾命大臣便想出了在垂拱殿举行闭门会议的法子,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