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伙伴们提供的那点素材,并进行了恰到好处的丰富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而且精妙地进行了组合。
是一首并不深奥但是极其细致的作品,因为作曲家就是靠无数毫不起眼的细节的有机结合,让三件乐器在看似的稀松平常之**同营造除了一副奇特的音乐画面。
曲子没有传统演奏技法的标榜,也没有典型化的古色古香旋律,但是如果好好排练,最后演奏出来的一定是充满独特韵味的,将会是一种全新而有似曾相识的呈现,可能会让人感觉有有古有今,却又浑然一体,让人找不出标示性要素或者分界点。
联想齐清诺的感想,还真像是一首现代人用古人能听得懂的音乐语言去需求交流的作品,或者是几个乐手回到了古代,充分感受了古人的风雅和生活后,在用现代思维去妙手偶尔的一首作品。
一百多个小节的民乐三重奏当然不可能真是浑然天成妙手偶得,虽然很让人意外,但对齐清诺而言也是有点可能性的。猜想的话,最大的可能是齐清诺在民族器乐、流行音乐和西乐这三者之间灵光乍现或者是机缘巧合找到了这么一个点,然后写出来这么一首作品。
齐清诺虽然一直都在多方面地学习练习实践,但是她一直以来的原创作品,民乐、流行和西乐互相之间分界是非常明显的,互不干扰各成一体,和杨景行兼收并用不太一样,但是这一次,齐清诺确实比杨景行做得灵光得多。
是一首难以改编的作品,学校各专业的师弟师妹会截取中的旋律,各种改编玩得不亦乐乎,但是不行,曲子对音色的利用和依赖可说达到了民乐合奏的新高度,古筝换琵琶的话就会大打折扣。
不过对同行来说并有什么参考价值,如果想借鉴模仿,做出来的多半是另一首什么。
杨景行等不及看两外两件作品,哈哈哈,还好还好,虚惊一场,他旋律暴发户和天才的头衔还保得住。
齐清诺另一首琵琶二胡扬琴三重奏就更多是理论技术性产品了,看立意是尝试想象古人会怎么看待现在人的生活,所以曲子是想把古色古香的一些标示性东西经过改变或者组合发展之后用来表达有青春时尚感觉的东西。
也是一首不错的作品,但是对立意的尝试表达并不算很成功,至少对听众耳朵而言要比差远了。
齐清诺的团队合奏作品叫,雪是容易勾起情怀的东西,那怕在城市之中。音乐素材方面有糅合两首三重奏的一些乐思,但更多是作曲者的自我表达。
在技术方面比要成熟,但是看起来更轻松自如得多,结构上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