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不传统的音乐情感,算是一个新的尝试,对演奏的要求挺高,对听众的要求也高,当然是齐清诺严格要求自己的产物,这首曲子会很有激情,甚至比较狂放,充满了演奏的乐趣。
不过这首,乐手似乎看不到什么表现力,理论方面也没太多可圈可点的地方,龚晓玲甚至说可以看作是的浓缩版。
杨景行不同意教授的看法,说首先立意就跟大相径庭,以前三零六的原创作品不管和合奏还是独奏,创作动机都是比较具象的,当然是肤浅的青春命题,几乎一味地优美华丽,常识了突破,但是也没能走得多远。
至于那些独奏,杨景行承认自己是尝试了情怀之类的东西,但是都比较狭窄,没有包容性,不管还是,音乐色彩都比较单一,并不能让人产生多少联想。
就不一样,立意是很宽泛的,而且似乎是站在一个虚无缥缈的角度,但是这首曲子无疑又是很有画面感的,只是这个画面虽然很宽广,却并不具体清晰,可能每个人都感受都会很不一样。
杨景行着重强调了包容性之后,大家再更进一步去分析观察,并且立刻动手尝试,虽然很粗糙,但是十来个小节后,老师和学生们似乎都感受到了顾问所说的东西。
齐清诺自己的说法是:“我当时并没想到包容性这个词,也不敢……只是可能隐隐约约有想要豁达一点,坦荡一点,在这个基础上追求一点平静还是平淡,我觉得可能这样去跟人交流更有效一些。”
大家都想重新研究定位,然后杨景行建议不急,这首曲子放在以后慢慢来,并且说明缘由。既然齐清诺自己基本同意,大家也没意见。
然后说,龚晓玲先表态,这首曲子她个人非常喜欢,然后不少女生也纷纷表达类似观点,如果是包容性,就有点超然的意味了,在单独的尝试中,好几个女生就感受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洒脱,虽然曲子看起来似乎和是近似类型的,但是基本没有那种好像高深的感受,从演奏角度来说是非常愉悦的,相信听众也会有同样的体会。
午饭前是勉强把齐清诺的两首曲子弄出个大概眉目,大家的积极性都挺高,加上龚教授也醉心艺术,年轻人也基本不无聊费时间,最后几个女生的笔记本是画满了好几页的。
吃午饭,杨景行也好意思,邀请龚晓玲去感受一下女生们喜欢的小吃汇。龚晓玲觉得很有意思,先放下艺术和大家打成一片,还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或者刚参加工作的时候。
女生们相信龚教授年轻的时候一定是阳光美少女,可把龚晓玲说得不好意思了,说那个年代可没现在大家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