彧,实行“事务公开,听证制度”对于施政是有好处的,就像签订“租地契约”之时,陛下说的那样,多找几个人,一起往前趟路,即便是走错了,也能有人从旁提个醒,拉上一把。
但是理智同样也告诉荀彧,实行这个“事务公开,听证制度”之后,各级官员施政之时,的确会有很多掣肘,恐怕难以专心治事,必须得分出很多精力去和民之代表的议员们磨嘴皮子。自己当初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想要推行一个新制,整天都得与那些守旧之人,反对一派喷来喷去,试图说服对方。
有那个工夫,干点正事不好吗?
而后,荀彧慢慢的又发现,这一次问题的核心逐渐聚集到了两点上,“人品”与“制度”。也就是为国效力,施政治事,更应该相信官员的人品,还是完善的制度?
荀彧其实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娃,他心里做的最大的梦,就是能够看见大汉安定,繁荣强盛起来的样子。所以这些年无论干什么事,哪怕是扎到流民窝里,和他们一起盖破被、啃糙食,荀彧都毫无怨言。陛下不管走到哪儿,逮谁都喊“兄弟们”,荀彧没有这么“豪放”,但是他也愿意把那些与自己有同样的梦,把那些一心为国的同僚们当成兄弟!
所以他得维护他们的尊严,对吧?
可是汉正军的兄弟们,需要遵守当世之中,最为严格的军纪。身着军装,走在街上,必须要系风纪扣,三人以上,排列成行,否则被各级督教看见,直接就抓走了。那么现在,官员在保持上佳人品的同时,是否也可以接受新制的监督,二者非得是矛盾的吗?
荀彧一时难决,此外也有些埋怨刘汉少。
您是大汉皇帝,遇上这种“天大的事”,别人都拿不定主意,您就应该及时站出来,下一道诏令,说行,或者不行。您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干,问题不是就解决了?何必非要让下边这些人在一起瞎哔哔,多耽误工夫?
然而,这样想过之后,荀彧由不得又想起前事,当初陛下支持自己与屯田百姓签订租地契约,也是没有明说,而是找了一群人论战。再往前……还鼓动过杨首相向银行贷款。也许杨首相急着退休,也是有这个缘故吧,好不容易还完贷款,擦干净屁屁,真怕陛下再推出什么新政,所以,如今的问题就摆到了自己眼前。
…………
南宫,却非殿。
今天很特别,因为陛下要在这里召开大朝会。
这不年不节,不祭祖不拜天的,陛下居然要召开大朝会?
究竟是我们听错了,还是陛下没睡醒?
三府一院,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