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癸酉院试,刘东升的命题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桌子按《千字文》分出号数,一看到这题目,贾琮心道:“诉讼?罗讼棍?刘学台出的题目,好像意有所指啊……”
贾琮回忆那位扒灰圣人朱熹的集注:“听讼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则无讼矣……”
四书要熟,朱扒灰的集注也要熟。
略略酝酿,喝水、吃早点,悠哉悠哉的贾琮早已想出一篇逻辑通顺的文章来。院试严格,刘东升这种轻易不出差错的人,是不会进来观看,留意哪个考生的,以免予人口舌。
说是双案首,其实考棚中也有考了好几年的童生,恰巧距离贾琮不远的一位哥们,便是前年的双案首,涿州才子张茂才。院试淘汰率太高,茂才兄考了两次都被刷下来,于是头悬梁、锥刺股、荧光映雪,苦读两年,这回茂才兄信心十足!
张茂才目光挑衅地看过来,仿佛在说:“院试案首,是我张某人的!别跟我抢!”
然而在贾琮眼里,似乎见到了《水浒传》的几位壮汉,手提大刀:你要吃刀板面还是混沌面?
贾琮哑然失笑:“涿州张茂才?刚才排队,还在背朱熹集注的,不就有这位仁兄吗?”
科场无情,竞争无情,唯有大浪淘沙,才能淘出黄金珍珠,京县双骄祁佳、顾贞在府试就败北,贾宝玉也败于府试。在考场中,除自己外,其他人都是对手,考了两辈子的应试,贾琮不止有强大的自信心,还有强硬的心理素质、应试思维!
这道院试题目,说难也不难,前人就已写过,有的考生背下来,就照搬照抄。如果学政不知道前人的某篇文章,是有蒙混过关的希望的,但刘东升这种连《笑林广记》也要看完的学政,不容易蒙骗……
其实三道童子试,虽然没乡会殿那般严格,但是对于时运不济的人,也许一辈子也过不去。明朝便有一个考生过不了童子试,索性捐了监生,直接参加乡试,从此屡战屡胜,平步青云……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旧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念着诗人食指励志的诗作,贾琮下笔如有神:“观圣人之治讼,有存乎听之先者焉!”
“夫听讼则讼不能无,无讼则讼不待听,子之言之治讼深可味也!”
……
考场犹如鸟笼,解手一次也要被人监视着,这,真是锻炼了考生们的耐性、磨平了脾气,待乡试之时,还要一个人待在号舍,几天几夜无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