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腿,淡淡的体香与激烈过后的刺激味,还弥漫在空气之中,妙玉慵懒起身,轻咬嘴唇,心里长叹:“这时候真离不开你了。”
……
杨清和站在大明宫的排班文官的首位,低垂下来的眼神蕴含着几丝疲惫,这个首辅越显老态。
早在前几天,濒临死亡之神的雍乐皇帝诏密旨让他进宫答话,问及三位皇子的事情。
因为雍乐皇帝就并非嫡子,加上豫王与贾琮的表现、暗中的派系斗争不停,杨清和不再坚持立长,而是说:“豫王爷既能守成,又能平息物议。”
他说的物议,就是暗中的、不再奏折上明说的内斗,他肯定皇帝在之后已经写好了传位谕旨,杨清和这么说,虽有贾琮的锦上添花,更多的是局势原因,豫王不像其他两个歹毒狠辣,能保全国家元气。
但是这件事情让杨首辅坚定了辞官之心,他很清楚,传开后,必然引起其他两王的人不满,不管他说了什么,支持哪个,事后都注定了无法久待,好在他已是老态龙钟,功名之心不那么热切了。
因为这样,内阁很多奏折都在拖延之中,包括贾琮的事情,暂时得不到处理。
“诸位文武大臣,皇上有令,请进暖阁来。”戴权出来台阶下宣旨。
文官这边有杨清和、汪应元、张分宜、于成龙四个辅臣,武官那边则是镇国公兼京营都督同知牛清、理国公柳彪、北静王水溶等勋臣及勋臣后代有实权的。
这些人现在都成了顾命大臣。
皇宫的守卫,现在已经森严到了极致,在京的豫亲王、忠顺亲王都只能乖乖地待在府邸。
……
陕西榆林镇,一个形态干瘦的男人,孤独地坐在营帐内,相比忠顺亲王的发福、豫王的中等身材,他比较帅气一些,脸色方正,正是科举取仕的标准容貌,不过气质有些阴鸷。
秦王凌决补的眼神,狠狠地盯着地图上的燕京位置,他才是第一人选,也得到倚重,唯一手握部分军权的王爷,老皇帝病重早有消息,豫王也回去了,为什么他还在这里?真不甘心……
……
而千里之外的苏州,没有得到朝廷指令的贾琮,看似逍遥,却不时关注着来苏州府衙的邸报,私下里与苏州知府沈镐、分巡道汪大成畅谈了几日。
虽是有几分忧心,但还是该吃吃,该喝喝,事到如今,他没有明显地卷进过王爷互争之中,而他的功劳,总会有上达天听的一天,论关系后台,也有不少人,总不至于身死道消的。
从玄墓山回来,他也没有直接去吴江邢家,而是派人送了音信,并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