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温度为1300~1500k(k-273既为摄氏度),所以它的推重比勉强超过了5。
而在它的华夏升级版“秦岭”发动机中,由于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特别是换装了华夏国产的第一代单晶高温合金涡轮叶片dd3以及以粉末冶金技术重新设计制造的涡轮盘之后,涡轮前温度提高到了1380~1580k,发动机的推力也就被成功地提高了约10%,突破了10吨的门槛,推重比达到了。
再看看米国人。
米帝在70年代首先搞出了第一代单晶高温合金气膜冷却空心涡轮叶片pwa1480,第一个采用这种叶片的是f100-pw-220发动机,使得发动机的涡轮前温度提高到了1680~1750k,推重比也一举突破了7,在改进后甚至能超过8,从这型发动机开始,米国研制的航发跨进了第三代。
之后,米国人和欧洲人先后在90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搞定了第二代单晶高温合金复合冷却空心涡轮叶片,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前温度也被提高到了1850~1980k,因此诞生了推重比高达9~10的航空发动机,米国人的成果就是装在f-22上的那部f119,而欧洲人的成果就是装在“台风”战斗机上的那部ej-200发动机,这两部发动机也是国际标准第四代航空发动机的代表产品。
由此可见,发动机的每一次换代,都伴随着涡轮叶片的换代,涡轮前温度也越来越高。
dd3是华夏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气膜冷却空心涡轮叶片,这个课题开始的时候与谭振华完全无关,早在70年代末就立项推进了,但直到1987年才终于完成了实验室工作,性能与米国人在70年代搞定的pwa1480大致相当,不过在谭振华的前世,这一成果真正从实验室里走到量产要到1990年之后,而且在整个90年代也只能在一款谭振华完全不能理解其研发目地的发动机型号“涡喷14”上得到一点点应用,讲真,他好几次都忍不住想问问莫部长,1984年还要立项研发一款全新的涡喷发动机,航空部是怎么想的?
其实他是知道答案的,无非也就是各单位凭本事争那一点点有限的科研经费罢了,“涡喷14”,那可是“亲儿子”3606所的课题……
谭振华可没工夫去掺和那点事儿,不就是课题经费么?二少爷现如今的钱包鼓鼓囊囊的,3624所一直合作的很好,所以“高推预研”以及今后在这个课题基础三发展而来的“涡扇12”绝无可能半途而废,你搞你的“涡喷14”,咱们搞咱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