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吃的不是包子了,而是饺子。
只不过区别在于,中方吃饺子是管饱的。
而且有煮和煎两种做法可选,现场就有人支架起铁铛子像煎生煎包一样给煎。
日本人就不一样了。
按照他们的饮食习惯。统一每人十二个煎饺,再搭配一碗白饭。
而无论中日,在这个层次,都有酱汤、腌萝卜、熏鱼作为佐餐小菜。
另有奉贤黄桃一个作为餐后水果。
别说,就这样非常简单的一个安排,居然是人人满意,竟然难得的让后勤干部荣获了好评、
底下的看上面的不眼红,上面的也能怡然自乐。
关键比起大锅熬菜熬萝卜炒肥肉片来不但省事了,花费少了,而且无论哪儿的人也没人抱怨不合口味的。
所以可想而知啊,宁卫民对于这个干部来说,当然是牛人一个,只有让他服气的份儿了。
和导演野村芳太郎以及后勤干部不同,中方的导演和那些国内比较出名的演员们,对于宁卫民的感觉,更多的是亲切感。
因为这家伙明显来历不凡,地位超然,可却没有半点架子,甚至还很幽默。
关键是他的日语水平非常高啊,比沪海厂派遣过来的两个翻译可强多了。
原本呢,中方的导演和演员和这些日本人因为语言不通,互相之前严重缺乏沟通和了解。
别说工作中不容易配合,难以了解彼此的意图,这样是非常容易产生龃龉和误会的。
但从宁卫民来了之后就大大不同了,演戏的时候有他帮忙,中方导演也终于能让日本演员明白自己的意图了。
而中日演员无戏拍时,不知怎么就以成了以宁卫民为中心的中日茶话会。
这家伙人缘极佳,无论本国同胞还是日本人都很喜欢他,而众人都围着他聊,渐渐就成了中日语言对译和互相学习的补习班了。
当然,既然男多女少,那自然没人装蒜,聊的正经事少,而闲篇极多。
尤其以两国文化中最低俗的骂人方言为热门聊天话题。
最有意思的是,无论中日人士,模仿对方总如鹦鹉学舌。
说的都很起劲,但就是不伦不类,古怪至极,每每弄得凑在一起的人开怀大笑,不能自已。
大家就是这样的谦虚好学,敏而进取。
自然了,感情也在学习中不断加深。
别看就这么寥寥几天,但宁卫民离开剧组时,中日工作人员的僵化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即便是语言仍旧不同,但日常生活中走个对头也能打招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