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身份正如他所料想的一样。
其中一个老人姓何,据康术德讲,他师承六部口路西陈记六合棚铺。
这家棚铺可是当年京城远近驰名的第一大棚铺,鼎盛时期,在津门也设过分号。
盖因这家棚铺的铺东是清宫内务府旗人陈毓山,曾应了五次皇室的大买卖,由此而发迹。
而这位何师傅的师父就是亲身参与过西太后两次“万寿庆典”棚匠。
甚至连光绪皇帝大婚的“喜棚”,西太后和光绪皇帝“奉安大典”的灵棚、祭棚,还有宣统皇帝大婚的喜棚。
何师傅的师傅,也全都参与过。
至于另一个老人姓郑,那干脆就是地安门外大街帽儿胡同的郑家棚铺的后人。
这家棚铺虽然规模小了点,也没接过什么皇家工程,可有独家的祖传手艺,会搭“木殿”。
说白了,就是能用特制的木质构件,临时搭起一座起脊的“大殿”,上有五脊六兽,与真的殿堂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