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婚礼之后,时间上基本没给宁卫民和松本庆子留下什么喘息的余地。
他们俩一个要演戏,要为在大陆公映的《李香兰》和电影原声专辑做宣传,另一个要处理商业事务,几乎立竿见影就开始在京城忙起了正事。
尤其是宁卫民,他的事情能比松本庆子还要多上数倍。
原本都因为他婚事而挤压的一些事情,此时他再没了推脱的余地,都必须要尽快处理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受电影局领导和中影招呼,从沪海紧急跑到京城来的“上译厂”代表,迫切希望和宁卫民就他手里的那些欧洲影片,以及日后很有可能引进的日本影片进行合作一事,赶紧进入实质性谈判,并尽快签订合同。
或许是为了“殷切”此事的电影局和中影领导面上能有光彩。
也或许是充分感受到了“上译厂”已经因为“吃不饱”的状态,有点着急上火,甚至病急乱投医的倾向了。
深知做人之道的宁卫民面对“上译厂”的低廉报价压根就没好意思侃价。
他口称“很喜欢上译的作品,就算是为译制片事业做贡献了”,很爽快地以松本庆子雾制片的名义,以两千五百万日元的价格,买下了为期一年五十部电影的“译制套餐”。
而这个合同一签,不但能让“上译厂”马上恢复开足马力的状态,及时缓解了这个国内最大译制片厂由盛转衰的生存危机。
反过来对于宁卫民自己,其实也蛮划算的。
不为别的,就因为国内的人力还是太廉价了。
尤其是现在,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宁卫民做梦也没想到,在上译厂,翻译这种工作会如此的廉价。
一个负责翻译的七人小组,分别掌握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等不同门类的语言,为一部三五万字的电影耗时一个月完成翻译工作,报价居然只有不到一万元人民币。
而整体核算下来,连配音演员和配音导演在内,还有设备制作费都算在一起,把一部电影的声音翻译为中文,并且提供中英法日四种语言的字幕,才平均三万块一部电影。
这样实惠的价格让他几乎没有犹豫,完全放弃了最初的打算,不再考虑把这些影片在日本译制的可能性了。
他决定干脆就在日本上映带日文字幕的原声片,字幕也用上译翻译的版本就好。
没别的,便宜才是王道。
凭什么印度人靠着外包服务能挣美元?
他不能照顾照顾自己的同胞呢,没这样的道理不是?
所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