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身上更清晰的感受到这种巨大的变化,把他当成真正的大人物。
或许这就叫做阶级的跨越,就像修仙小说里的炼气士破境成了筑基。
不过和他的个人变化对比起来,孙家村这几年的变化就显得没那么多大了。
虽然改革开放释放了一波制度红利。
村大队改成了村委会,原本的上级指定书记成了民主选举的村长,村里还通了电,修了路。
实行生产责任承包制后,村民的日子开始好过了起来。
鸡屁股银行让大家手里有了活钱儿,家家户户开始比着养猪,甚至孙家村不少人家都盖了大瓦房,买了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有些个别的村民还买了电视和收录机。
但问题是,这种农村兴旺的景象,随着农副产品丰富到一定程度后就结束了。
目前国家的经济工作重心在城市,要集中资源先办大事,只靠农业经济自身的缓慢发展,是没办法彻底解决农村落后的根本问题的。
现在农民的不但要忍受工业剪刀差,还得承担提留款,日子过得真没前几年舒坦。
拿孙家村为例,大家的衣服是没了补丁,也能吃上饱饭了。
只是大部分的村民还是感到手头不宽裕,平日吃不起肉,缺少油水,给孩子交个学费都有点费劲。
整个村子现在唯一的商业机构还是只有那个货品单一小卖部,过去供销社的代销点。
除了多了台拖拉机和几十辆自行车,孙家村的乡间道路基本上见不到什么现代化的玩意,还保持着过去牲口赶大车的物流方式。
要说还幸亏有孙五福在京城,也愿意照顾老家的乡亲们,起码去京城投奔他的人都跟着他挣着钱了,还能从京城弄回来点稀罕的物件儿。
这才让孙家村出现了十几个家里有彩电,每年能如数缴纳提留款,娶媳妇能出得起几百块彩礼的宽裕人家,把旁边周边的几个村子给比下去了。
否则的话,孙家村那还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地方,不比周围几个村子强到哪儿去。
所以尽管孙五福身在京城,平日不怎么回来,但孙家村上上下下的人,包括村干部都念他的好,把他当成了全村的骄傲。
但也正因为这样,由于连着两年春节孙五福都意外的没有回来,今年还连带着许多人家的孩子也没回来,这不免让许多人有点不踏实了,村里开始流传出一个谣言。
有人觉得是不是孙五福已经变成城里人了,是不是开始嫌弃他们这个穷村子了。
好多人都是这样的,进了城就怕别人知道自己是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