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对立的历史还历历在目,未来“将以相似的形式重演”。
果不其然,美国人也是这么想的。
这一年美国的畅销书除了《日本可以说不》,还有《大国的兴衰》、《购买美国》。
《大国的兴衰》从霸权交替的角度,看待愈演愈烈的日美经济摩擦,把维护美日贸易平衡,提高到维护美国霸主地位的高度。
而《购买美国》称,日本人“已经购买了美国的公司”,“美国的就业和福利被外国控制!”
美国国防顾问委员会甚至在1989年报告书中指出——美国再也不能单纯从军事方面考虑国家安全问题,必须将经济利益看作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日本人在讨论,“美国何时成为日本的第41个县”时。
其实美国人早就在疑惑了,到底是谁赢得了二战,谁赢得了“冷战”?
再比如说,现在日本,是个人就能看出日本经济已经有了泡沫。
别的不说,房地产和股市的超级钱生钱运动很明显就不正常。
尤其是日本的出口业,在日元快速升值之下,其实受到了很严重的打击。
一方面,日本国内的工资水平迅速提高,大学生就业出现“割青田“现象——企业为争夺人才,提前三年签约尚未毕业的学生。
日本毕业生随便一个毕业研修就能拿一百万日元的红包,签约金最高达三百万日元,全日本的公司都是跪求毕业生加入的状态。
毕竟只要有人进入就能拿到政府的日元补贴,那可是超级巨款。
日本的印钞机也是疯狂开动海量的日元用于补贴企业,结果变成了企业为了招人而招人。
日本的人力成本的超级上升,也让整个日本的出口业受到进一步的打击。
尽管日本此时的精密加工行业虽然已经基本实现了机器人化,但是人力成本仍然不低。
这一顿超级加倍之下,日本的出口业快速萎靡,企业负债规模也迅速扩大。
1980年负债规模仅为23.72万亿日元,到了1989年的负债规模猛增至106.6万亿日元。
日本的企业普遍债台高筑。
而且由于日本人讲究从一而终,经常是在一个企业直接呆到死,企业经常也难以开除员工。
所以导致企业越招人,负债就越多,产品越来越贵,竞争力越来越差,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在1989年实施了紧缩性货币政策,掉头开始加息了。
但是这一政策未能改善经济长期萎靡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