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不同的对待事件的方式,对事情计较和让事情过去的两种不同的方式,让他更有弹性一些。
我觉得这位老师说的话,儿子能听得进去,因为他比较服这位老师!这位老师和儿子关系很好,因为通常一直踢球的!
第四点,老师谈到即将到来的十年级,孩子的不同状态:一种是突然非常愤怒暴躁,对哪儿哪儿都不满意,恨不得一下子把柜子砸烂那种,常常和老师,和同学发生很激烈的程度;一种是非常的向内,突然就不说话了,完全不让别人看到,处于一个“闭关”的模式,这种模式居多。估计有可能儿子会以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进入十六岁。
十六岁是沉沦、迷茫、困惑,但也有可能以一种向外宣泄的方式。
第五点,老师谈到儿子和我的关系。可能因为要孩子比较晚,所以家长对孩子关注过多。因为家长关注得过多,可能会剥夺孩子自己去品味,去关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孩子在发生事情的时候,孩子内心要发生感受,酝酿感受,最终总结出自己的模式,需要时间,需要过程。
首先,家长的关注是好的,会带给孩子足够的爱,会让孩子很温暖,孩子很善,很有责任心。儿子就是一个很温暖和有责任心的孩子。
但是如果关注太过仔细,没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过程,孩子还没能发展出能力来。这种能力就是我自己能吃透我的转化,我自己能吃透我的情绪。
所以,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给他酝酿和消化,而是我们比较早地参与事件的处理,没有让他去调节,就剥夺了他成长的空间。
所以,要非常谨慎的是不能让孩子变成“妈宝男”的状态。
因此,让孩子作一会儿,沉沦一会儿,家长就当一个心安理得的旁观者。假如过一段时间他走出去了,我们再来聊一聊;假如还没有走出去,我再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参与,而不要太早地介入。
第六点,当我问,儿子这么大脾气,我怎么与他工作时,老师谈到了最重要的点,是说我对孩子的关注和付出,已经触及了我和孩子之间的序位。母亲是尊贵的,我是爱你的,但是我不会对你有任何祈求,我不会因为你的脾气而小心翼翼。如何要做到既有母亲的尊严,又有母亲的慈爱?
具体的方法,老师也给了,我要向孩子表达我的需求,要让孩子为这个家庭做贡献,从细节开始。
其实,孩子的挫败感,可能会来自于此:我的母亲全力以赴地对我,照顾我,但是无论我自己,还是母亲都会觉得我没有那么好,这会让我产生巨大的不安。(举家搬迁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