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阴气比例更大,是为少阳之象。围绕此事,卢鸿做了诸多论述,直把气学的理论说得铁证如山,令人不能不信。
卢鸿当然知道氮气不是二氧化碳,但如果真让他这时候给大家讲什么是气体成分,什么分子原子质子,什么万有引力等等,只怕立马就会让人当成疯子关起来。他对自己解释说:“最好的理论并不一定是事实上最正确的,而是让人们看起来是最正确的!”
卢鸿的试验大多围绕《易》理而发,因此一下子便吸引了组中众人。《大学》言道“致知在格物”,大概意思便是理论需由实践得出。但这物究竟是个如何“格”法,先贤未有解释,后人也无从猜度。结果到了宋时二程、朱子,将这“格”法搞得风生水起,就是全无实际意义。
卢鸿这一次给大家极其直观的展示了“格物”的真谛。大家都知道气有阴阳,但从来没有人这么清楚地证明这一理论,将阳阴二气分别出来。卢鸿更从磁力与电力试验中,明晰了阴阳之间的对立与吸引,将众人带入了一个从来未曾想象到的世界。
这次不用孔颖达开言,组中诸人均是喊着一定要将这《格物论》第二卷第三卷一并梓行。先时第一卷《算学》孔颖达经过努力,已经得到了朝庭的许可,准备雕版发行。这次在颜师古等人的力倡下,由组中全员共同上本,强烈要求朝庭刊行《格物论》全本,并建议在国子监中立刻开设格物一科,成立格物试验室,以光大格物学。
要说对格物学最为狂热的,当属组中各位大师随行的弟子了。他们年龄本轻,对于新生事物,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在听卢鸿讲了几堂关于算学、格物学的课程,并亲手实践了几次实验之后,一个个视卢鸿为天人。虽然按年龄来说,他们均与卢鸿相仿,甚至还有几个比卢鸿大了不少,但一个个均以“先生”称呼卢鸿,弄得卢鸿很有些不好意思。
另一个对卢鸿的狂热崇拜分子便是大书法家褚遂良,当然不是因为格物学。虽然褚大人学业精通,对于经学算学也都有研究,对于格物学也颇感兴趣,但这一切都不足以抵挡他对书法的热爱。褚遂良对于书法的态度,与唐初诸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不同,更为开放灵活。本来他的正书中,便多有隶意,有些字的结体,又兼有北碑风度,婉媚遒逸,意态翩然。这一段以来他成天缠着卢鸿,除了笔法外,对卢鸿的篆、隶更是痴迷。
卢鸿所书小篆字体,与此时唐人通见篆书不同,大有后世邓石如、吴让之的笔法,略有隶意,讲究笔法变化,生动而有意趣。唐以前人作篆,立求平稳工细,结构对称如图案一般,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