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在乎他焉耆王怎么想?效率!懂不懂?”
蒯通的话像刀子,那叫一个又快又狠。
刘盈心中其实更倾向于蒯通的效率论,但他更清楚,自己代表的是大汉,是行仁义之道的王师。
口碑一旦崩塌,日后治理西域将处处掣肘。
大汉天子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贾卿所言有理。仁义之师,当先礼后兵。”
“派使者去见焉耆王,陈说利害,请他借道。只要他肯让路,朕保他焉耆国泰民安,丝路通商之利,亦少不了他一份!”
——
焉耆,轮台。
王宫之内,气氛祥和。
焉耆王,一个养尊处优、面色红润的中年人。
听完汉使慷慨激昂的陈词,诸如大汉王师讨伐不义,借道伐龟兹,共享太平云云,慢悠悠地呷了一口葡萄美酒,顺便打了个饱嗝。
“贵使所言,甚是有理。然我焉耆小国,只求偏安一隅,不惹是非。”
“贵国与匈奴之争,与龟兹之怨,实乃贵国之事。我焉耆中立多年,不欲卷入其中。烦请汉军绕路而行吧。”
“我国虽小,亦有守土之责,若贵军执意穿境,恐生误会,坏了此间和平,非本王所愿也。”
说完,还挥了挥手,示意送客,仿佛在赶走一只扰人清梦的苍蝇。
使者回报,刘盈眉头紧锁。
绕路?谈何容易!
不仅耽误宝贵时间,更可能暴露行踪!
他确实犹豫了。攻,还是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