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十三进士(2 / 10)

此言一出,看似家常闲话,却重若千钧。

四人皆知,这便是考教来了,眼前这位,不仅是当朝驸马、梁王嫡子,更是本次科举题目执笔之人,其见识才学,早已折服众人。若能得他青眼,那便是直通梁王一系的门径,在这波谲云诡的官场中,得一强援,更得“为民请命、名垂青史”的底气。

一时间,四人神色各异,心思百转。

那坐在最左边的汤臣出身寒微,自幼见惯乡里胥吏豪强勾结,鱼肉百姓,心中早积郁一股不平之气。

听得杨炯发问,他深吸一口气,率先开口,声音带着几分底层磨砺出的硬朗与急切:“回禀侯爷,学生汤臣,窃以为治国首在治吏安民,而治吏安民之本,在于法度森严!

《周政要》有云:‘刑乱国用重典’,如今我大华承平日久,法网渐疏,豪右之家视律令如无物,小民含冤莫白者比比皆是!譬如那‘亲亲相隐’之条,常为奸猾者庇护亲族、脱罪之口实;又如那‘八议’之制,更使勋贵高门子弟恃宠生骄,犯法而轻纵。

此等宽法,非盛世之福,实乃蠹国之源!

学生之志,便是重订律例,效法古之良吏,行雷霆手段,使王法如日月悬天,无分贵贱,触之者必遭严惩!

如此,则宵小敛迹,豪强束手,百姓方能安居乐业。”

他一番话说得激昂,引经据典,直指当下法度弊病,眼中闪烁着近乎偏执的光芒,那是长期目睹不公后对“绝对公平”的强烈渴望。

杨炯听罢,面色沉静如水,并无赞许,亦无驳斥,只端起粗瓷碗呷了口热汤,方道:“法度之设,原为定分止争,护国安民。然法如流水,当因时、因地、因势而变,岂可泥古不化,一味求严?

《牧民》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律令之宽严松紧,须与民生实况相合。盛世用重典,恐伤和气,反失民心。”

他顿了顿,目光如电,直视汤臣,“我且问你,开皇年间有一案:张二毛,贫寒佃户,其父久病缠身,债台高筑。地主催租,凶悍如虎,竟趁甲外出,欲将其卧病老父拖出茅屋抵债。

其父不堪其辱,又恐连累儿子,情急之下以柴刀自卫,混乱中反将地主刺死。依你严法论之,此弑主之奴,该当何罪?当判何刑?”

汤臣不假思索,凛然道:“弑主乃十恶不赦之大罪!依律,当判斩立决!其父亦难逃干系!”

杨炯微微摇头,叹道:“若只论法条,确然如此。然你可知,那地主素来横行乡里,鱼肉佃户,此次逼债更是意图强占其

最新小说: 完蛋,我被公主包围啦 战争承包商 穿越到明朝朱由检 抗日之不世军神 皇姐你怀孕,关臣弟我什么事? 都市药王医仙 第一章穿越背锅的 民国:不做土匪的流氓不是好军阀 不见长安见尘雾 抗战:从亮剑开始的批发帝国